新手打地攻略

1. 前期准备
选区:建议选择距离开服时间不超过4小时的服务器,并且在接下来的48小时内,除去睡觉,离线时间最好不要超过半小时。
选州:推荐选择江西、荆北、巴蜀中的一个州。
充值:建议充值328元人民币,获得6560玉符,用于购买游戏内的资源和武将。
2. 武将选择与阵容搭配
初始武将:完成新手教程后,会获得一些初始武将,其中祝融夫人、太史慈、何太后是比较适合新手的武将。
阵容推荐:
大营:祝融夫人(攻击)
中军:何太后(谋略)
前锋:曹操或皇甫嵩(防御)
3. 打地技巧
土地等级与兵力需求:
一级地:100兵力,落地即打。
二级地:600兵力,建议两个武将达到三级以上。
三级地:1800兵力,建议两个武将达到五级以上且带第二个战法。
四级地:5000兵力,建议部队3000兵加1000补刀。
五级地:9000兵力,建议三武将5000加2000补刀。
打地顺序:按照任务指引,先完成低级地的占领,逐步升级武将和部队,再尝试攻打高级地。
注意事项:
注意行军距离,距离越远,土地的兵力会越高,远射需谨慎。
可以先派出一队100兵力去探路,了解土地的难度。
4. 资源管理
土地资源:土地除了增加资源外,还可以练兵、屯田,土地越高级收益越大。
名望与土地上限:名望与土地数的换算比例是100:1,一般名望上线是15000,但后期通过建造社稷坛可以提高名望上限。
进阶打地攻略
1. 发育思路
开荒队推荐:以满四星卡玉转战法为例,避免选择容易翻车或者转型困难的武将,如马超、周泰、严颜等。
开荒前24小时要点:
开局:校场秒2级,主力征兵5分钟,转战法点技能,斯巴达打1级+铺路。
完成6个1级地任务后:秒四级募兵所,主力继续征兵。
完成2级统帅厅任务后:开始征兵2队,推荐马云禄马超,主力需要征兵时换到队列2,3,2队换到队列1上太后(不征兵)同时做25块三级地任务。
2100兵力:开四。
3600兵力:开五,准备好2队补刀,翻车了就刷四级到3900再打,随后3人分开练兵到4200兵。
4200兵力:打一次野外要塞(拆迁将,500兵即可),主要为了主力经验和新要塞旁的五级地储备,打完要塞看自己周边的土地难度打四或者五到4500。
4500兵力:上述三队开始稳定刷五,优先打兵种克制的队伍,尽量避开夏侯,郭嘉,高顺,刘备等。
2. 战前准备
资源分配:优先石头,其次粮食,最后才是铁和木,令用于屯铁木出武器。
铜钱利用:平民玩家前期打6的主要目的是建分城,搞金币,然后转战法经验,在战法经验上压制大佬。
3. 作战与发育
主流队伍点评及构建阵容解析:根据自身拥有的武将和战法,选择合适的队伍构建,例如可以选择能够兼顾输出和防御的队伍,如带控制和减伤恢复能力的队伍。
操作思路(刷武勋):根据不同的赛季和战场情况,制定相应的操作策略,例如在士气版赛季中,要注意士气对开荒的影响,尽量不要远射超过10格。
硬核玩家打地攻略
1. 配将公式
核心武将、辅助武将、输出武将:根据队伍的基调选择核心武将,然后搭配适合的战法和武将,例如选择刘备作为核心武将,队伍体系以肉和恢复为主,搭配避其三军重整等战法。
2. 士气版赛季开荒攻略
地图介绍:士气版赛季的地图有一些特殊区域,如争夺区域有1-9级地,可以借助己方阵营营地飞地发育,新增加了中立营地,可通过扫荡获得五铢。
土地难度及注意事项:
士气对开荒的影响:开荒前期打地都在主城补给范围内(或附近),士气对绝大多数开荒队战法都有增益,但野地兵力提升,首开4、5级地变难了。
土地难度表:根据不同土地等级和守军情况,制定相应的开荒策略。
开荒陈情一览及各阶段注意事项:按照游戏内的陈情任务,合理安排开荒流程。
3. 应对抢地策略
发邮件:向对方发邮件沟通,一般情况下,只要不是敌对势力,都会给你让地。
围地:如果对方用某块地作为飞机场,可以把它周围的地全部打掉,不让其连地出征。
攻打:如果实在没有办法,可以选择攻打,但这是最后的手段,可能需要同盟成员协助。
防守:如果发现周围有地被侵占,可以迅速作出防守姿态,要求同盟来协防。
版本更新及热点话题
1. 版本更新内容
“天时”版本更新:增加了“祈禳”功能,可以改变十三州天气,同时可增加“祈禳进度”,随进度提升可逐步解锁“天时”版本相关更新内容。
武将调整:例如在24年底的版本更新中,对一些武将进行了调整,如百战削弱、刘备加强、庞统加强、鲁肃增强、丁奉增强、蒋钦增强等。
2. 热点话题
备战区系统:玩家首次经历完S3或征服赛季后,即可自动转入备战区,备战区是提供玩家自由报名选择下赛季玩法的中转站。在备战区内,玩家可以继续游戏,但部分功能玩法将会受到限制。
红颜卡包:新春红颜卡包中新增了一名武将褒姒,自带主动战法【烽火覆周】,脸好的情况下每次战斗能触发32次,引起了玩家的讨论。
标签: 万亿赛道多重痛点待解
版权声明: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